对于倭寇,这样一个小群体,我从多个视角,谈了一点自己想法,这些观点,绝大多数都是传统史学教育所不告诉的。
系列文章发表以后,大家有所争议,这是我意料之中的。一些朋友,有些情绪化反应,其实大可不必。
我不是专家,文章也不是专业学术文章,不要求每一句话,都言之有据,
我大体是发挥历史想象力,穿越到时空当中,用现代经济学,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视角,去分析当时社会结构,去分析当时决策者以及芸芸众生心态。
我坚信:
今人是人,古人也是人;
国人是人,洋人也是人;
好人是人,坏人也是人;
帝王将相是人,愚民黔首也是人!
展开剩余74%是人,就有七情六欲;
是人,就有儿女情长;
是人,就有复杂人性。
按照这样一个思路,再写一篇倭寇,系列文章,就结束了。
我假想穿越到嘉靖年间,东南沿海倭寇进犯警报传到中央,皇帝略作沉吟,在烟火缭绕中,发出“青词”指示:东洋一小国,勾结不良民,犯我东南土,是剿还是抚?
严嵩接到皇帝指示,丝毫不敢怠慢,立即召集阁臣商议,如何贯彻皇帝旨意。
大凡外敌进犯,一般只有两种手段:
一派主战,一派主和。
主战者,要求彻底肉体消灭;
主和者,要求委曲求全,要么“纳贡”,要么“和亲”。
明朝亦然,主战者气势汹汹;
主和者,也是唇枪舌剑。
严阁老,思虑良久,一锤定音,不要打扰皇上清修了,主和吧。
一时间,主和派占了上风。
一年以后,倭患愈演愈烈,这时,引发了主战者激烈反弹。
皇帝勃然大怒,卓尔小国,几个浪人,竟然“给脸不要脸”,痛下决心,一定要解除心腹之患。
于是,投入900万两白银,数万人部队,持续十二年,勉强把倭寇压了下去。
主战者似乎赢得了胜利!
诡异的是,军事胜利,并没有迎来盛世辉煌,反而,巨额支出,扭曲了统治者认知,催生了一个畸形军事权贵集团,开启了自我腐败循环,加速了帝国崩溃。
黄仁宇把万历十五年(1587年),作为明朝兴衰转折点,我把转折点往前推四十年(1552年),衰退最大责任应在爷爷身上,而非孙子万历身上。
其实,除了“战和”之外,还有一条路,那就是“疏”,犹如大禹治水一般。
大明君臣,面对突发事件,没人追问,为什么?
为什么这股力量,以前不成气候,现在就获得了超强战斗力?
为什么以前只有几个日本浪人,现在大批沿海良民,也加入了倭寇队伍?
国内政策有无过错?
经济结构有无变化?
社会压力有无转移?
世界格局有无调整?
“大风起于青萍之末”,可惜是,在程朱理学熏陶下,在党争残酷斗争下,大明君臣丧失了基本的自省和质疑能力,也丧失了解决问题的灵性与勇气。
假如明朝,能学葡萄牙和西班牙,适当开放海外贸易,国家政权倾向于保护贸易,那么明朝,不但省下那900万两,甚至还能赚回一笔。
国库有钱了,国家政策,就不会那么严苛,党争也会有所舒缓。
朝廷不“与民争利”,老百姓手里钱就会多一点,国家和民众都有剩余,资本会更加充足,配合当时“大航海”时代背景,社会或许会更加进步,说不定就会赶上18和19世纪工业革命。
回顾历史,令人唏嘘感慨:社会在转折点时,大多数都是一团迷雾,这个时候,多问几个为什么,或许就能找到真实方向,可惜是,太多人,年龄愈大,愈丧失了问为什么的能力。
惜乎,悲乎?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